鼎邊糊

鼎邊糊

鼎邊糊

鼎邊糊,福建著名佳點,與肉餅等配食,為當地早點佳品,一直流傳到台灣等地。是用大米加清水磨成濃漿,攤在鍋邊,半熟後鏟入正在熬煎的蝦湯中,煮制而成。福州風味小吃豐富多樣,其中鼎邊糊已成為福州著名的風味小吃,成為福州地方的一種特殊標誌。

凡在福州生長或長期客居福州的人無不愛吃。離鄉旅居海外的福州人在異國他鄉一聽見「鼎邊糊」三字,也會感到好像親眼看到了家鄉的「倩影」,成為戀鄉的風味小吃。

所需的材料:

濃米漿、蛤、香菇、蝦米、蔥、黃花菜、配料、花生油

做法:

1、鼎邊糊,在鐵鍋裡盛上蛤、香菇、蝦米、蔥、黃花菜及配料熬成的清湯。

2、點著火,待鐵鍋上方四周烤熱後抹上花生油。

3、再將預先備好的濃米漿均勻潑(涮)在鐵鍋內緣四周,烘乾後鏟入湯中,稍煮片刻即成。

剛出鍋的鼎邊糊白脆薄潤,湯清不糊,食之細膩爽滑,清香可口。

福州人幾乎家家都會做鼎邊糊,每到中國農曆立夏時節,福州市民與郊區的農民都要做鼎邊糊「做夏」。因為立夏已進入農忙旺季,這一天煮鼎邊糊,不僅是一家人吃飽吃好然後下田勞動,還要互贈左鄰右舍一起品嚐。像涮鼎邊糊一樣,「一紋(涮)就熟」,藉以聯絡感情。

1961年,朱德元帥在福州品嚐鼎邊糊時說,這麼簡單的原料,這麼簡便的製作,這麼簡化的吃法,卻有這麼吸引人的魅力,真叫人難以忘懷。

清代鄭東廓所著《福州風土詩》寫道:「梔子花開燕初雛,余寒立夏尚堪慮,明目碗糕強足筍,舊蟶買煮鍋邊糊」,由此可以看出,鍋邊糊這道小吃在福州已有400多年的歷史。說起鼎邊糊的來歷,還有一段不同尋常的故事。明朝嘉靖年間,福州沿海城鄉常遭倭寇騷擾,戚繼光帶兵入閩剿倭寇,受到當地民眾的擁戴與歡迎,老百姓經常送糧送食犒勞戚家軍。有一天,戚家軍到了福州南郊,當地鄉民擺下八仙桌,主動送來大米、魚肉、香菇、蝦皮等,準備熱熱鬧鬧地招待凱旋的戰士們。就在此時,又有一股倭寇襲擊,戚繼光問清情況,馬上集合隊伍準備殲滅敵寇。老百姓一聽著急了,無論如何也要讓戰士們吃了飯再去打仗。不知是誰靈機一動,將大米磨成漿,肉絲、蜆子、金針、木耳、蟶干、干貝等一股腦混煮成清湯,涮米漿於鍋邊,不消一刻鐘,一鍋又一鍋的鼎邊糊就出來了。眾將士吃飽後奮勇上陣,把倭寇全部消滅。 「做夏」吃鼎邊糊,緬懷民族英雄,也有著愛國主義的內涵。

如今,鼎邊糊小吃攤在福州的街頭巷尾更處處可見,已成為市民常用的早點,食品店裡還有袋裝「鼎邊糊」出售,可以隨時煮食。

福州料理
煎法


文章來自: 食譜大全
引用通告: 查看所有引用 | 我要引用此食譜
評論: 0 | 引用: 0 | 查看次數: 1870

發表評論
暱 稱:
密 碼: 遊客發言不需要密碼.
內 容:
驗證碼: 驗證碼
選 項:
雖然發表食譜評論不用註冊,但是為了保護您的發言權,建議您註冊帳號.